新闻中心

冰雪浪潮:北京与米兰的冬奥艺术对话

2025-07-04

当地时间 6 月 18 日,米兰三年展上揭开了 2026 年米兰科尔蒂纳冬奥会艺术海报的神秘面纱。这组由十位意大利新锐艺术家创作的作品,以冰雪为媒介,将北京 2022 年冬奥会的文化余韵与米兰的艺术基因交织成跨越时空的对话,恰似一道奔涌的浪潮,从长城脚下的 “雪如意” 延伸至阿尔卑斯山麓的多洛米蒂山脉。

一、从奖牌到山脉:艺术如何重塑奥运符号

在米兰三年展的 Piano Parco 画廊,五幅冬奥会主题海报以截然不同的视角解构了冰雪运动的精神内核。碧翠丝・阿利奇的《银峰》以威尼斯前阿尔卑斯山脉为背景,铅灰色的天空由银箔铺就,三位运动员的身影被压缩成微小的存在 —— 左侧花样滑冰运动员高擎金箔与铜箔制成的火炬,右侧跳台滑雪选手在五环旗帜下倒悬腾跃,右下角冰球运动员定格于肌肉紧绷的瞬间。这种 “以小见大” 的手法,将人类的勇气与自然的威严并置,形成强烈的视觉张力。

乔治娅・加齐利的《2026》则展现了意大利式的浪漫:奥运五环化作五个色彩斑斓的冰淇淋球,嵌套在华夫筒中,俏皮的笔触让人联想到街头巷尾的夏日甜点。艺术家解释道,这一设计源自童年玩具的弹射动作,“就像轻轻按下塑料锥筒,小球便飞向天空,象征着冬奥会开幕时的惊喜与期待”。这种将严肃赛事符号转化为日常记忆的手法,打破了传统奥运海报的宏大叙事,赋予冰雪运动以鲜活的生命力。

二、残奥海报:从雪滴花到集体越狱的宣言

五幅残奥主题海报同样充满哲学意味。罗伯托・德・平托的《无题(雪滴花)》以意大利山区冬末绽放的雪滴花为灵感,白色花瓣从冰面裂痕中破土而出,象征残奥运动员突破生理极限的顽强意志。画面中 “破限如雪铃,裂冰自绽放” 的题字,将自然现象升华为精神图腾。

冰雪浪潮:北京与米兰的冬奥艺术对话

朱莉娅・曼戈尼的《胜利不止于一瞬》则将视角投向 2022 年北京冬残奥会:轮椅冰壶运动员投掷的瞬间被抽象为几何图形,叠加在手绘的运动轨迹上。这幅融合数字重构与混合媒介的作品,不仅记录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历史性夺冠,更通过破碎的画面肌理,隐喻胜利背后的漫长征程。最令人震撼的是克拉拉・伍兹的《你爱》—— 这位因产前中风丧失语言能力的年轻艺术家,用像素化的色块拼贴出滑雪者莎拉与跌倒后重新站起的妮娜,背景中漂浮的云朵与花朵,暗示着 “治愈之雪” 带来的希望与包容。

三、双城叙事:从北京胡同到米兰画廊的艺术接力

这组海报的发布,标志着冬奥会艺术传统的延续与创新。自 1972 年慕尼黑奥运会起,艺术海报便成为奥运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北京 2022 年冬奥会的宣传海报中,中央美院团队将花样滑冰、冰球等运动轨迹抽象为雪花形态,融入长城、天坛等地标元素,用 “国潮风” 诠释 “一起向未来” 的理念。而米兰 2026 年的海报则更注重个体表达:弗拉米妮娅・维罗内西的《玩动绿洲》以肥皂泡泡包裹少女,将游戏、运动与幻想融为一体;玛达莱娜・泰塞尔的《山》将女性身体与克里斯塔洛山峰的轮廓重叠,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。

这种差异背后,是两种文化对奥运精神的不同解读。北京海报强调集体主义与文化传承,米兰海报则突出个人叙事与艺术实验。正如奥林匹克博物馆馆长安吉丽塔・泰奥所言:“从劳森伯格到沃霍尔,从北京的冰雪画卷到米兰的银箔山峰,艺术始终是奥林匹克精神最自由的注脚。”

四、超越赛事:艺术如何重构奥运遗产

此次海报项目的策展人、米兰三年展当代艺术负责人达米亚诺・古利透露,这些作品将与冬奥会火炬共同展出至 2026 年 3 月 15 日,之后作为永久藏品纳入奥林匹克博物馆。这种 “从画廊到博物馆” 的路径,不仅赋予海报以历史价值,更通过实体展览与数字传播的结合,让艺术突破时空限制。

JBO竞博电竞

值得关注的是,米兰组委会特别强调海报的 “参与性”:观众可在三年展书店购买限量版印刷品,部分收益将用于支持青年艺术家计划。这种 “艺术反哺生态” 的模式,与北京冬奥会 “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” 的目标形成呼应 —— 前者通过文化消费激活创造力,后者通过全民参与培育体育精神。

当北京的 “冰丝带” 与米兰的 “银峰” 在艺术维度相遇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届冬奥会的视觉接力,更是人类通过艺术探索极限、传递希望的永恒追求。正如那道跨越万里的冰雪浪潮,这些海报正以独特的艺术语言,将奥运精神的种子播撒在从北京到米兰的每一个角落。